赵玉平-自我管理-提高心智模式的方法
2024.03.28 阅读量次概述
在我们的认知中,成功的人往往都是聪明睿智的人,成功是和智商高划等号的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
智商之父,推孟发起过一项研究,结果表明很多智商高的人并没有成功而且栽了大跟头,相反一些智商平平的人,成绩排不了班级前三的普通人后来却成功了。 所以他们得到一个结论,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重要。智力因素只能带来一时的辉煌,但并不能一直的优势,非智力因素才是成功的关键。他们总结了三个具体的非智力因素:
- 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上进心。上进心推动一个孩子持续的去探索、竞争、追求。
- 青年时期的自信心。跟老同志对比,我们会不停的给自己减分,会出现自卑的情绪,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也要坚定不移的自信,相信自己的未来一定会做的更好。
- 壮年以后的坚韧不拔。40岁之后,有人闪光了,有人出名了,有人劝你,在这种情况下要不要换方向,如果换来换去将会一事无成,这时候我们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,坚持不屑才能往前走。
同时自律和坚持也很重要,真正成就大事不是做好天边事,而是做好身边事。曾国藩曾经有过日课12条,富兰克林有过美德十三条,都告诉我们这个道理。通过这些小事可以增加我们的精气神,增加自己的能量,将来有一天就可以丛横天下了。
这大概是100年前大家对成功的共识,但是在最近的50年被推翻了。因为发现有些人自律坚持了也没成功。 后来人们发现不光要有自律和坚持,还要有社会资源整合。成功不是一个人完成的,而是需要多个人的配合。
但是最近30年又被推翻了。经过趋势分析和实际访谈,最后经过研究,发现要有一个高级的心智模式。没有这种心智模式,机遇在眼前,你也会失之交臂。 心智模式出自书籍《高效人士的7个习惯》,其核心指,认知,情感和意志品质的混合,是一种大脑运行的特殊规律。
所以最后的关键在于,在坚持,自律,整合社会资源的同时,我们如何快速的提高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,这里有几个建议。
压力环境
战国时期,道家有个高人叫列子,文章写得好,还擅长射箭,他自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。但有人告诉他,一个叫伯昏无人的人箭术比他还高,列子不服,就前去挑战。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表演射箭,只见他拉满弓弦,并在肘上放了一杯水,镇定自若,一箭射出,接着又迅捷地接一连二地把箭发出,往往前一箭刚射出,后一箭已扣在弦上。这个时候,他的身体就像木偶一样,纹丝不动。
可是伯昏无人却说:“这只是有心要射的那种射,不是无心要射的那种射。倘若我和你登上高山,踩着险石,身临百丈深渊,你还能射吗?”于是伯昏无人就登上高山,足踩险石,身临百丈深渊,背对着深渊向后挪步,脚的三分之二悬在崖外,然后邀请列御寇上前,列御寇吓得伏在地上,汗流到脚跟。 伯昏无人这时才说:“达到最高境界的人,能够上窥青天,下隐黄泉,放纵奔驰于八方,而神色不变。现在你却惊慌不定,那你射中的可能性就太少了。”
做事情有两个层面,一个叫卓越,一个叫优秀。 优秀是指正常情况超长发挥。在平常条件下,你能使用各种花样,与众不同的方法,把事情做成。 而超长情况正常发挥叫卓越。在生死之地都能从容不破的把基本功量出来。
冬练三九夏练三伏,为什么要到那种恶劣的环境去练?因为只有那样你才能走向卓越。如果今天你状态不好,今天就是你长本事的一天,把该说的话说了,该做的事做了,该见的人见了。 在超长情况下,你让自己正常发挥,今天你就进步了。很多人说等到状态好的时候再干,今天高兴了再干,那么那样你会走向下坡路。
突破舒适区
古代东晋名将陶侃遭人陷害,被调到地方,每天他都会把一百块砖头搬到书房里,傍晚再把这些砖头搬到屋外。 别人问他:“你为什么要这么折腾呢?”他回答道:“我已经60岁了,但我个人是有远大理想的,如果悠闲安逸的生活过惯了,日子过的太滋润,如果再不找点事情磨练一下自己,恐怕身心很快都会崩溃。” 在陶侃70岁时,晋明帝即位后,陶侃重新出山,平定战事,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,名垂青史。
通过这个故事,总结了一个基本方法,叫突破舒适区。突破舒适区是现代心理学、教育学、管理学,特别强调的一个概念。 为什么我们今天过的萎靡不振,因为昨天过的太舒服。如果总都停留在舒适区当中,我们身体和心灵都会走下坡路。
过完春节开始上班后一个月,总是打不起精神来,就是因为过的太舒服了。所以过度的休息比过度的工作还让人疲惫。
启动内模拟
我想很多经历过军训的人都考虑过一个问题:为什么要叠豆腐块?就质问教官,为什么非要叠豆腐块,到底有什么用?教官回答的是:叠豆腐块可以提高战斗力。 为什么能提高战斗力呢?要从心里机制说起。在漫长的心里进化过程中,人类进化出了一种特殊的心理机制,叫环境适应性。我们不是地球上最强大的,恐龙比我们强大多了,但是恐龙灭绝了,二年类身上最大的优势就是适应环境。 随着进化的过程的加强,形成了一种变色龙机制,我们会模拟周围的环境。看到山会模拟山的巍峨,看到水会模拟水的安静。
人会不自觉,潜移默化的模拟周围的环境。如果周围环境是干净整齐的,我们会模拟它干净整齐的秩序。如果周围环境是脏乱差的,我们会模拟它的混乱。 威武之师都是干净整齐的,乌合之众都是脏乱差的,不要小看搞卫生,所以叠豆腐块,搞卫生能提高战斗力,原因就是它能启动我们的内模拟机制。
延迟满足
70年代斯坦福心理学教授Walter Mischel对4-5岁的儿童做了如下试验:试验者在孩子面前放了一颗棉花糖,告诉他,你可以现在吃掉,或者你可以先不吃,等15钟后我回来,你就可以吃两颗棉花糖,有的孩子在第一时间就吞下了糖,有的口水流了一地苦苦挨过几分钟后还是吃了,也有的等满了15分钟。
这些孩子十年以后上了中学,跟踪其中的50多个进一步调查发现,当年在棉花糖面前等待时间越长的孩子,十年后中学的学习成绩更好,身心更健康。 这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实验。
人们所有的成功,所有的进步本质上都属于一种延迟满足。眼前本来可以活的更舒服,享受的更美好,但是我忍住我不去享受,扛得住诱惑痛苦为的是以后能有更大的收获。 延迟满足一般可以用给自己定计划讲条件来训练。比如读一本书,读完之后吃一颗棉花糖,看场电影。
定量重复
前面提到过:
自律和坚持很重要,真正成就大事不是做好天边事,而是做好身边事。曾国藩曾经有过日课12条,富兰克林有过美德十三条,都告诉我们这个道理。通过这些小事可以增加我们的精气神,增加自己的能量,将来有一天就可以丛横天下了。
可以每天做五个小事,定量坚持每天重复去做:一次收获、一次锻炼、一次整理、一次读书、一声谢谢。小习惯,大素质。小坚持,大未来。
学习隐性知识
一个没钱的老师给有钱的人讲怎么理财,一个不炒股的老师给各位同学讲哪只股票会涨,一个讲心理学的老师他自己得了抑郁症,一个讲养生的老师,后来他先走了。 很多人就是说的跟做的不一致,这叫知行背离。现在面临的问题是,怎么把知识快速吸收变成自己的。
1958年一群专家研究知识的分类,把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。真正让你快速吸收、快速成长、快速形成能力的不是显性知识,而是隐性知识。 隐性知识指的是无法用语言和符号完整呈现的知识;显性知识就是可以用语言和符号完整呈现的知识。
举个例子,骑自行车的技能就是一种隐性知识。大多数人都能骑自行车,但要准确无误地用语言描述保持平衡的具体过程却很困难。这是因为骑自行车的技能,包括身体的平衡感、脚踏的力度、如何调整方向等,都是通过实践而非语言传授的。
尽管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基本指南和技巧,但真正的技能掌握还是需要个人通过实践、尝试和错误来内化。 真正的成功和进步就是和时间做好朋友,只要你有足够的时间积累,你也会形成自己的独门秘籍。
话说有次溥仪去王国维家里做客,王国维席间喝得正酣之后,拿出自己从古玩市场淘来的金石字画给溥仪看,溥仪看后,一眼便知真假,而且说出了其中哪些是真,哪些是假。 席散之后,王国维作为国学大师和古文化大家,自然越发怀疑溥仪的眼光,于是他将这些溥仪指点过的古玩拿去做了专门鉴定,果然与溥仪说的毫无二致。
这让王国维佩服不已。在得空与溥仪再相聚之时,王国维问出了自己心中的问题“你怎么知道这些玩物哪些是真哪些是假的?” 溥仪答道:“我也不懂你们那些鉴别的方法,我只是觉得有几件东西和我家里的不一样。
好人看多了自然知道了什么人是骗子;好课程听多了自然就知道什么是江湖术士。这个过程称为洗眼睛磨耳朵。 通过很多标杆案例,你对他进行学习探讨积累,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对他吸收的信息足够多了,你自然就会有隐性知识,就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,好东西看多了自然就知道怎么把它做好了。
显性知识知识表面的部分,隐性知识才是水下最关键的部分,当你有一缸水的时候,才能分给别人一杯水。可以通过多看一些人物传记,多听一些故事来提升自己的隐性知识,推荐《龙文鞭影》、《智囊》。
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真正伟大的事业就是从自我管理开始的,从眼前小事开始一点一点去做,能做大事叫能力,会做小事叫功力,攒够了公里才有机会体现能力。如果能力再多,没有功力也是一场空。